若非陽光鋼琴公司的廣告 請大家不要理會及點閱~
音樂資訊將陸續新增 = 陽光鋼琴專賣店:(02)2931-8985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236號(公館圓環旁) =

目前分類:古典音樂欣賞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6.jpg  

李斯特的父親是一位業餘音樂家,他5歲時由父親教會彈奏鋼琴,8歲時開始作曲,9歲登台表演,獲得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學習,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卡爾·車爾尼,他曾說:「我的一切都是車爾尼教我的。」貝多芬曾聽其演奏,並親吻其額頭。1823年全家遷居巴黎,1824年在巴黎首次公演獲得成功。

1835年他和達爾古特伯爵夫人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為他生了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女兒後來嫁給華格納。1843年擔任魏瑪大公的宮廷樂長,1848年他又和俄國親王王妃莎茵-維根斯坦同居,並成為貴族,改名為弗蘭茲·馮·李斯特。1861年赴羅馬,為了不和王妃結婚,1865年李斯特出家成為天主教神職人員,但仍然身著神甫的黑袍在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義大利各處奔走授課,並分文不取,扶助了許多年輕音樂家,如葛利格、德布西、鮑羅丁等,為普及音樂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匈牙利人為了爭取獨立,將李斯特看作是民族英雄,每次邀請他回匈牙利,都會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1886年他在德國的拜羅伊特(巴伐利亞州靠近捷克邊境)因肺炎不治去世,安葬於當地。

從李斯特開始,歐洲音樂家的地位開始迅速提升,國王王公們都會對他脫帽致敬。

李斯特生前曾是歐洲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經常奔波在歐洲各地演出,他彬彬有禮,善於迷人,堅定地支持蕭邦、白遼士和華格納,他積極探索鋼琴的演奏技巧,充分靈活地運用轉調手法和音色變化的技巧,並推動了管弦樂隊的改革,他的演奏往往是即興的,是一種創造性的演奏,有時就是現場創作,因此相當吸引觀眾。他在魏瑪時為許多新進的年輕音樂家提供了演出舞台,他經常親自擔任指揮,讓這些先鋒音樂家自己出演。

他一生創作了700多首音樂作品,並創造了交響詩這一音樂形式。他的主要音樂作品有吉普賽風格的《匈牙利狂想曲》(米高梅出品的動畫片「貓和老鼠」其中獲奧斯卡獎的一集「湯姆貓彈鋼琴」使用了完整的匈牙利狂想曲作為全集的背景音樂,也顯示出這個曲子彈奏的複雜技巧),《浮士德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帕格尼尼練習曲》,《華格納改編作品:湯豪舍》等。有人認為他的作品技巧輝煌,內容膚淺,但他不愧是位偉大的音樂革新家,並在歷史上對改善音樂家地位,推動新生音樂風格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他最著名的貢獻包括發明了交響詩這一體裁。

他還著書立說,出版多部論文和書信集,他的論文《論藝術家的處境》對改善音樂家的社會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代表作 鋼琴獨奏《超級練習曲》《愛之夢》《旅行歲月》《b小調奏鳴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交響詩《前奏曲》《塔索》《馬捷帕》,《浮士德交響曲》,兩首鋼琴協奏曲,鋼琴與樂隊《死之舞》,清唱劇《基督》《聖伊莉莎白軼事》,數十首藝術歌曲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在西洋音樂中的地位,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雖然有人更愛莫札特、巴哈或其他人,但無論從演出的次數,或音樂的影響力而言,貝多芬都是無人可比。他的作品眾多,很多都成了經典(如32首鋼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然而,經典中的經典,也最受大眾喜愛的,必推他的九大交響曲。

 

220px-Beethoven.jpg  

九首交響曲:

交響曲第一號 ( Symphony No.1 in C,Op.21 )

交響曲第二號 ( Symphony No.2 in D,Op.36 )

交響曲第三號 - 英雄 ( Symphony No.3 in E flat,Op.55 )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交響樂團低音管副首席陳奕秀、法國Moulins小號國際大賽第一名,優秀小號演奏家David Argenta,以及傑出鋼琴演奏家陳永禎,攜手呈現德國作曲家Hindemith辛德密特的多首室內樂作品,將平常散見於個人獨奏會中的奏鳴曲目集合一起,讓聽眾以較全面的角度欣賞Hindemith的哲學與對音樂的信念。
同場加映:特別邀請法國新銳作曲家François Narboni為樂團創作全新曲目,將於台灣首演後,帶往世界各地舞台演出。

曲目:
Paul Hindemith: Sonate für Trompete und Klavier
Paul Hindemith: Sonate für Fagott und Klavier
Paul Hindemith: Sonate für Klavier Nr. 2
Paul Hindemith: Konzert für Trompete in B und Fagott
François Narboni: AMMONGEA pour trompette, basson et piano(委託創作)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暑假南台灣最優質的系列音樂會,衛武營281展演場將化身為一個精緻的古典音樂盒,帶來四場截然不同的音樂饗宴。邀請您一同打開夏日音樂盒,享受充滿繽紛的音符,並給您充滿香氛的夏日時光!
*系列活動如下:
系列一: 7.02(六)19:30 技炫豪琴-許軒豪小提琴獨奏會
系列二: 7.15(五)19:30 自由卻孤寂的音樂冥想~布拉姆斯無言歌式的小提琴奏
         鳴曲-NSO首席小提琴家吳庭毓
系列三: 7.31(日)14:30 顫音情迷-謝家豪鐵琴音樂會
系列四: 8.13(六)19:30撒母耳.歐文鋼琴音樂會-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
         奏曲;8.14(日)13:00撒母耳.歐文大師班(現場指導四位學員,免費
         開放旁聽者索票入場)

地點:衛武營281展演場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36px-johannes_brahms_185341.jpg 1833年5月7日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生於漢堡。 他是一個小時了了的作曲家。布拉姆斯最早受的正式音樂教育是鋼琴訓練,在十歲時他的才華已是眾所周知。在漢堡曾有一名美國經紀人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有意帶他回美國好好訓練一番,但被布拉姆斯的老師婉拒。後來培養布拉姆斯前途發展的重責就移交到馬克森(Eduard Marxson)的身上,他的確是布拉姆斯的良師。

  布拉姆斯為討生活,十五歲就離開了學校,偶爾開幾場演奏會,同時也為出版商將時下音樂重新編曲。一八五三年他二十歲,一名匈牙利小提琴家雷門尼(Eduard Remenyi, 1830)是布拉姆斯事業的轉據點。雖然在這期間也遇到很多當時極負盛名的音樂家,如喬沁(Joachim,1831~1907)、李斯特等人,但布拉姆斯最高興的是遇到舒曼夫婦。舒曼是布拉姆斯最景仰的一位音樂家,而舒曼之妻克拉拉(Clara)也是一位很有天分的鋼琴家,他們兩人都很喜愛布拉姆斯的作品,三人很快地就成了好友。然而舒曼的身體狀況並不好,甚至到一八五四年時,其精神還全然崩潰,對於相交至深的好友們而言這並不太令人訝異。布拉姆斯對舒曼一家表達了最深切的關懷,在這段最艱難的時刻,他始終在克拉拉左右。當一八五六年舒曼病逝後,布拉姆斯發現自己已深深愛上了克拉拉,雖然兩人後來仍有聯繫,但他們還是決定不要一起共度餘生。這顯然對布拉姆斯的創作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自此之後,布拉姆斯的所有作品,都流露著深切的情感吶喊,使得他音樂的張力幾乎無人能及。他的事業雖有起有落,但大致而言是成功的。

他最後定居在維也納,在此他以指揮及大師級古典音樂的創作贏得好評。真正將他推向國際舞台的是他的《德意志安魂曲》(German Requiem)及《女低音狂想曲》(Alto Rhapsody)。接著他寫了四首交響曲、兩首鋼琴協奏曲和一連串驚人的室內樂、鋼琴小品及歌曲。晚年他成了富翁,雖然無意炫耀他的財富,但地也沒讓它閒置著。每逢假日他便與名流雅士在歐洲各地的別墅度假,抽著昂貴的雪茄菸、鐘鳴鼎食,以維護他魁偉的形象。

他喜歡具有吸引力的年輕女孩,有段時間還深深傾慕舒曼的三女茱莉,但很顯然他仍忘不了他的舊愛克拉拉。克拉拉死於一八九六年,對布拉姆斯來說這應不是太大的衝擊,但他仍深受影響。他的健康狀況也日益惡化,並從醫生那裡得知自己患了肝癌。一年後辭世,於1897年4月3日,與其父死於同一病因。《資料來源:洪妤靜譯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

 Brahms鋼琴五重奏

資料蒐集:陽光樂器公司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於音樂古典與浪漫時期的舒伯特,一生中創造了近千件作品。不但有膾炙人口的浪漫小夜曲,還有為詩人歌德的詩篇譜曲,那更是他創作的特點:把美好的詩譜成歌曲,使之更傳神、傳情、傳境(界)。歌曲《野玫瑰》,雖然沒有其他名曲那麼著名,可是它的誕生卻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野玫瑰>這首曲子是他十八歲的時候的作品,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夜,他剛練琴回家的路上,恰巧遇到了他的學生,這個學生家境清寒,正在路上發著抖賣著舊書和衣服,雖然舒伯特自己也並不寬裕,但童年的舒伯特也有這樣的經歷和心境,瞭解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所以掏出自己僅有的一點錢買下了一本書

在回家的路上,他剛好看到了一首詩,詩中的情境引發了他的靈感,那就是歌德的詩《野玫瑰》。

少年看見紅玫瑰,
原野上的紅玫瑰,
多麼嬌嫩多麼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讚美,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紅玫瑰。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雅布隆絲卡雅   簡介:

早年投奔美國,遠離家園的俄國鍵盤女王「雅布隆絲卡雅」,擁有俄國正統學派的厚實技巧,1983年起成為茱莉亞音樂院的教授

她出身莫斯科音樂院,師承郭登懷瑟、尼可來耶娃,琴鍵強而有力,今年72歲。雅布隆絲卡亞生長於蘇聯共黨時代,當時盡管雅布隆絲

卡亞已有相當的聲望,卻從未獲允至東歐鐵幕之外的地方演出,1977年雅布隆絲卡亞流亡美國,隔年於卡內基音樂廳首演,吸引許多聽

眾,並擠身世界重要鋼琴家之列。

雅布隆絲卡雅素有"蘇聯的秘密武器"之稱

筆者於昨日在國家音樂廳現場被她的演奏給震懾住了!

她的彈奏清楚而明確,而且每一首曲子都能帶來不同的畫面,抑揚頓挫掌握自如,浪漫又帶有強烈的感情~

終場的安可曲更是帶來最大的高潮,獲得觀眾熱烈的迴響......當天晚上每個人都帶著意猶未盡的笑容散場

雖然個人不是什麼專業的評論家,但由全場的氣氛可以知道,真是一場再精采不過的演出! BRAVO~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世界都在熱烈的慶祝蕭邦兩百歲生日,在今年十月的華沙,到達了最高點,這是五年一度的音樂盛事2010華沙蕭邦鋼琴大賽。

 這是多少青年鋼琴家的夢想天堂,也是所有喜愛蕭邦的朋友所趨之若鶩,今年蕭邦鋼琴大賽的參加人數創新高,光是到華沙現場參加甄選的就有350人,整個比賽總共有六回合,而且比較特別的是這些參賽者都必須要前往華沙兩次,一次是四月,一次是今年十月,可見競爭是如此激烈。

 

經過三星期的激烈競爭,最後由來自俄羅斯的參賽者阿芙蒂娃,拿下首獎。這也是蕭邦大賽,繼阿根廷女鋼琴家阿格麗希之後,過了45年來才有女性獲得殊榮。 由於進入第三輪決賽的十位參賽者,個個實力堅強演奏接近完美。因此由世界知名鋼琴家,傅聰、阿格麗希,肯納等人組成的評審團,一直討論到深夜,才決定出首獎人選。

 

25歲的阿芙蒂娃選了蕭邦的e小調鋼琴協奏曲,做為決賽曲目。豐富的音樂表情,加上爐火純青的演奏技巧,讓她打敗賽前呼聲頗高的保加利亞鋼琴家,以及同樣來自俄羅斯的兩位勁敵。成為在阿根廷鋼琴家阿格麗希得獎45年之後,蕭邦大賽第一位女性首獎得主。 阿芙蒂娃5歲就進入莫斯科知名音樂學校就讀,是國際音樂比賽的常勝軍,過去已經在20多個國家巡迴演出過。這次拿到蕭邦首獎除了有三萬歐元的獎金,還可以跟紐約愛樂、東京NHK交響樂團同台演出。從主辦單位到規則全換新的這屆大賽,總共吸引23國81位年輕鋼琴家參賽。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 2nd movement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名 Achille-Claude Debussy
出生 1862年8月22日
聖日爾曼昂萊
逝世 1918年3月25日
巴黎
所屬時期/ 樂派 浪漫主義,20世紀印象樂派
擅長類型 鋼琴音樂,管弦樂,歌劇,室內樂,藝術歌曲
代表作 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管弦樂《牧神午後前奏曲》《大海》《夜曲》,鋼琴獨奏《貝加馬斯卡組曲》《意象集》《版畫集》,24首前奏曲,12首練習曲,小提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聲樂套曲《遊樂畫》《波德萊爾詩五首》
德布西受印象畫派畫作的影響與啟發,音樂風格不以傳統所講究的優美旋律或完整樂曲架構為主要訴求,而追求一種聲音色彩瞬間變化所產生的音響效果。因此他的音樂在旋律架構上變得模糊不清,給人一種朦朧的印象。儘管德布西本人並不是很喜歡印象派這個稱呼,但世人還是稱他所寫的音樂是印象派的音樂。

f13f57be4b21c8ae2b6884b98bf41f4a.gif  (老頑固)

 


(黑娃娃步態舞)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指揮霍格伍德是樂壇重量級的古樂達人,同時也是位大鍵琴家,1973年創辦古樂學會樂團,鑽研以古樂器演奏巴洛克音樂,

 1986年跨洋接掌位於波士頓的百年古樂團體-韓德爾與海頓學會。

霍格伍德被譽為「古樂界的卡拉揚」,是古樂界中最具影響力、蜚聲國際的指揮大師。

201081410254811.jpg 

霍格伍德精「古」也通「今」,傾力支持斯特拉溫斯基、辛德密特等將巴洛克、古典樂派精神復活於現代的作曲家。目前他正領軍修訂C.P.E. 巴赫的作品全集,預計2014年完成。音樂會上,霍格伍德邀請倫敦交響樂團中提琴首席保羅.史維托恩以中提琴演出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魏本改編自巴赫作品的古幻想曲則以現代語法重塑巴赫原作進行世紀對話。

 「維也納世代對話系列 -《我是霍格伍德》」將於10月1日(五)晚於國家音樂廳演出,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鋼琴師(Shine)

這部電影改編自一位澳洲神童鋼琴家大衛.赫夫考David Helfgott)的真人故事。

幼年時期,大衛接受了父親的鋼琴訓練,同時生活在嚴苛且不合情理的管教中。住在家裡的那段時期,大衛的父親曾經親手燒毀了送往大衛去美國深造的機會,並且幾乎剝奪了大衛自己的決定權。後來大衛和一位女俄羅斯名填詞家接觸,毅然下定決心要前往英國學琴,此舉使得大衛和父親的關係產生決裂。

大衛在英國的期間,因為過去被父親過份的保護和鋼琴訓練,致使大衛除了鋼琴、音樂以外,在生活上可以說是完全像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孩。不過秉著他優異的天賦,在一位相當有才華的教授指導下,順利彈奏出他夢寐以求且極為困難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不過就在大衛演奏完成的瞬間,因為過去和父親決裂的陰影,致使他終於承受不了,精神病發而倒地,最後還住進了精神病院。

後來在中年時期,原先已經多年未曾碰鋼琴的大衛,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幾位好朋友,其中較為重要的兩位是某家餐廳的女服務生和一位女占星師(Gillian Murray)。大衛藉由他們的幫助,最後重新返回鋼琴的舞台,並且和很照顧他的女占星師成了夫妻。

中年以後~重拾鋼琴技藝 

其實有許多鋼琴家,不一定從小就被發掘,而是秉持著他們對音樂的熱愛

活在琴音的世界無法自拔~鋼琴師也許能感動到許多人,但現實世界中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米特里·鮑里索維奇·卡巴列夫斯基    

蘇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生於聖彼得堡,曾受教於蘇聯著名作曲家米亞斯科夫斯基,1987年逝世於莫斯科。卡巴列夫斯基總體來說是一位不那麼激進的作曲家,音樂語彙偏向傳統。他的作品力求簡單易懂,尤其致力於適合青少年的作品,成為俄羅斯音樂中通俗方面的代表作曲家,創作涵蓋各個領域。卡巴列夫斯基在莫斯科音樂院期間曾跟隨戈登威瑟學琴,是一位琴藝精湛的演奏家,同時也寫下不少鋼琴作品

代表作: 歌劇《科拉斯·布勒尼翁》,四部交響曲,七部協奏曲,《丑角》組曲,三首鋼琴奏鳴曲


 

資料整理: 陽光樂器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ㄧ段激昂熱情的節奏

譜出浪漫深具感情的樂章...

蕭邦的音樂就像人生最精采的一部份

永遠值得紀念!

幻想即興曲寫於1834年,是蕭邦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贈艾斯特南爵夫人的作品,不知何故不曾出版。在蕭邦去世後才從樂譜夾中發現,於1855年,由他的弟子范塔納加上「幻想」兩字,當作蕭邦的遺作出版問世。

此曲雖然未於蕭邦在世時發表,但今日已成為音樂愛好者特別鍾愛的作品。2001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冠軍得主李雲迪,為香港流動電話網絡1010拍攝廣告,演奏蕭邦幻想即興曲,旋即成為香港熱門金曲之一。事實上,不少人以幻想即興曲炫技。

右手在左手起伏的低音伴奏下,奏出一段旋律,接著一些音開始突顯出來,且加入可哼唱的旋律。中段在情緒和主題上似乎完全不同,是速度緩慢的原始快速旋律的變奏,以大調代替小調的一首動人情歌:具蕭邦夜曲風格,一種夢幻般的羅曼蒂克情調。然後,再次回到急促的音樂,結束前又再次聽到了用左手奏出的浪費中段主旋律,就像唱出了一首告別曲。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之父─巴哈  

   巴哈出生在德國的埃森納赫城。巴哈家族是音樂世家,祖父、父親、兄弟和不少親戚都是音樂家。巴哈的兒子也有幾位是音樂家,於是在兩百年間,出現了五十名音樂家。在他故鄉附近,一提「巴哈家」就是指音樂家的意思。

       巴洛克音樂的特徵就是演奏的自由和無限的可能性。

巴洛克音樂和古典樂派最不同的是,古典樂派有統一的趨勢,巴洛克卻不迴避內藏的矛盾,幾個相反要素原封不動集結在一個樂曲中,這正是巴洛克音樂的特色。

就以樂器為例,巴洛克音樂的樂器用法,不像古典派那樣將同質的東西融合為一,而是以巴洛克音樂特有的複協奏曲樣式,亦即結合不同的對比音色的樂器,做出爆發性的效

果來。長笛、小提琴和大鍵琴的合奏,或者小號、古中提琴、雙簧管和大鍵琴的合奏,像這樣的在古典派和浪漫派幾乎無法想像的樂器組合,也是從對比的要求中產生的。韋

瓦第、泰雷曼、巴哈都是將這些對立樂器發揮的淋漓盡致的天才。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堂音樂可以追朔到中世紀基督教的興起,那時是簡單的單音音樂(格列高利聖詠),旋律單純不加裝飾音,13世紀後期複音音樂藝術大踏步地向前發展,產生了清唱劇的前身——經文詩。到了17世紀,歐洲的教堂音樂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鼎盛時期,最傑出的教堂音樂清唱劇大師要數德國作曲家韓德爾(1685-1759)

    
韓德爾一生共創作32部清唱劇,大部分都是以聖經故事為題材。其中《彌賽亞》和《參孫》是舉世公認的清唱劇中的經典之作。《彌賽亞》以聖經福音書為題材,敍述了耶穌的誕生、傳福音、受難、被釘死十字架及顯聖復活的經歷。第二幕終曲《哈利路亞》更是教堂音樂的典範。

 



    
與韓德爾同時期的被譽為近代音樂之父的德國作曲家巴赫,是巴羅克時期(1600 1750)最偉大的音樂大師,也是最後一位元把為教堂創作音樂視為最大關懷的偉大天才。在他的創作中,教堂音樂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虔誠的新教教徒的巴赫,對教堂音樂的主要貢獻有:創作了5首彌撒曲, 6首經文歌;為教會創作了 5年內每週禮儀所用的康塔塔(一種大型聲樂套曲)200首;又創作了大量的管風琴曲,其中有 144首聖詠調。在這些作品中被視為巴赫代表作的是《 B小調彌撒曲》。這首彌撒曲被認為是同類音樂中最深刻、最壯觀、最傑出的範例之一。它包括傳統的《天主矜憐頌》、《榮福經》、《信經》、《至聖經》、《羔羊經》 5個部分,共24首分曲。滲透著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

資料整理: 陽光樂器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   

春天到了,帶著喜悅與鳥兒歡迎的快樂歌聲
小溪在微風的輕拂下,靜靜地吟唱著。 
接著,天空罩著黑雲。雷鳴、閃電交互放送。
風雨過後,鳥兒再次出現,高唱這迷人的旋律。 
在花木扶疏的草地上,樹葉柔和地沙沙作響。
牧羊人睡著了,忠實的狗兒守在他身旁。
在喜慶的牧笛聲下,牧羊人與少女在的天空下舞蹈著。

韋瓦第是巴洛克時期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家,在 1678 年出生於義大利的威尼斯,義大利在當時可以說歐洲的文化重鎮。也孕育的音樂、文學、繪畫等等各方面的人才,而韋瓦第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韋瓦第本身的正職工作是牧師,又生了一頭紅髮,因此有著紅髮牧師的稱謂。在他一生之中,大約有四十年的時間,在一所孤兒院從事音樂教學的工作。此外,他幾乎一身都待在威尼斯。據說:他作曲的速度極快,曾經有某人在三天前向他預訂了一首協奏曲,到了三天後來取的時候,韋瓦第卻寫好了十幾首,給客人自己挑選。以現今的眼光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  

韋瓦第的「四季」為當時的標題音樂創造了新的里程碑,「春」、「夏」、「秋」、「冬」分別是作品 18 號十二首協奏曲中的前四首,各樂章的開頭都有段本人所作的短詩,整個音樂的發展,採用描寫的手法,把音樂融合到詩的意境裡面。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著名的鋼琴家蕭邦在晚年所完成的一首愉快樂曲「小狗圓舞曲」

每回聽到這首曲子,都會想起小狗追著自己的尾巴瘋狂旋轉的畫面,小狗就像孩子一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那個世界沒有大人需要擔憂的煩惱,只要追著那隻毛茸茸的尾巴,就能帶來很

多意想不到的趣味,跑累了稍稍放慢腳步,趁前方的目標也慢下來的同時,再努力追趕...於是造就了這首輕快逗趣的"小狗圓舞曲"

蕭邦慣用相當繁複且華麗的修飾音來譜曲,與維也納上層社會所流行圓舞曲的規則性節奏截然不同。雖然「小狗」圓舞曲幾乎是當中最短小的一首(只有一分多鐘,因此也有『小圓

舞曲』這個標題),不過由於曲調中有旋轉不已的趣味,所以成為蕭邦最有名氣的圓舞曲之一。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蕭邦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其實是較第二號晚完成的作品,此曲運用十九世紀初美聲歌劇的旋律寫法,裝飾成蕭邦初期的旋律風格,雖然常被音樂學者以其結構不佳、配器薄弱加以批

評,卻因為其華麗與抒情並具的獨特效果,形成代表那個時代唯一一套讓人常演不輟的經典曲目。
http://share.youthwant.com.tw/sh.php?id=83003020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蕭邦早年為自己所寫的作品。鋼琴部份不但光輝燦爛而且浪漫,特別強調鋼琴嘹亮的聲音以及優雅的表現方式。定居巴黎後,蕭邦的創作幾乎都是

鋼琴獨奏作品,擴展了這項樂器的表現力與深度,從這首早期的協奏曲裡可以聽到蕭邦成熟時期的風貌。

蕭邦 Frederick Chopin (1810-1849)

蕭邦 Frederick Chopin (1810-1849)

著名的波蘭音樂家蕭邦,不但是個傑出的鋼琴家也是一個鋼琴作曲家,為我們留下許多優美好聽的曲子,因此被稱為「鋼琴詩人」。

他七歲時就已經在音樂會中嶄露頭角,十歲開始作曲,二十歲時他離開波蘭到德國、奧國、法國演奏。但也在他旅行途中,波蘭革命失敗,俄國人佔領波蘭,所以他就再也沒有回去,但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聽到他的思鄉之情。

22歲那年他在巴黎舉行首次音樂會,轟動了全巴黎。之後在巴黎的日子裡,他受到音樂家、畫家、作家的歡迎,也是沙龍音樂會的熱門人物。

1836年因李斯特的介紹,認識了女作家喬治.桑,且很快就陷入情網,兩年後(1838年)他們倆一起到西班牙的馬約卡島渡假養病,因為此時的蕭邦已經患有肺病。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擁有舒暢音樂性及紮實技巧的天才鋼琴家古斯塔夫.羅梅洛(Gustavo Romero),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曾獲得1983年愛佛莉費雪職業青年藝術家大賞(Avery Fisher Young

Artists Career Grant)及1989年的Clara Haskil國際鋼琴大賽首獎,2004年獲得《達拉斯晨間先驅報》頒發最佳獨奏與室內樂演奏獎(Dallas Morning Herald's award)

等榮譽,現為北德州大學的鋼琴副教授。




這位鋼琴大師也將在12月於東吳大學演奏喔!!

值得期待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於1934年創作,亦是拉赫曼尼諾夫最後一首為鋼琴及交響樂團所寫的作品,

它也是所有受到帕格尼尼為小提琴獨奏所寫《二十四首隨想曲》啟發所創作的曲子中最重要的一首作品。

(帕格尼尼是一位作曲家兼小提琴家,李斯特和布拉姆斯也對帕格尼尼的這些曲子改編過)

拉赫曼尼諾夫以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綺想曲中之最後一首為主題,再進行24次變奏。

這首狂想曲 也共有二十四個變奏,無疑是為紀念帕格尼尼二十四首綺想曲而採用的編號方式。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