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音樂可以追朔到中世紀基督教的興起,那時是簡單的單音音樂(格列高利聖詠),旋律單純不加裝飾音,13世紀後期複音音樂藝術大踏步地向前發展,產生了清唱劇的前身——經文詩。到了17世紀,歐洲的教堂音樂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鼎盛時期,最傑出的教堂音樂清唱劇大師要數德國作曲家韓德爾(1685-1759)

    
韓德爾一生共創作32部清唱劇,大部分都是以聖經故事為題材。其中《彌賽亞》和《參孫》是舉世公認的清唱劇中的經典之作。《彌賽亞》以聖經福音書為題材,敍述了耶穌的誕生、傳福音、受難、被釘死十字架及顯聖復活的經歷。第二幕終曲《哈利路亞》更是教堂音樂的典範。

 



    
與韓德爾同時期的被譽為近代音樂之父的德國作曲家巴赫,是巴羅克時期(1600 1750)最偉大的音樂大師,也是最後一位元把為教堂創作音樂視為最大關懷的偉大天才。在他的創作中,教堂音樂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虔誠的新教教徒的巴赫,對教堂音樂的主要貢獻有:創作了5首彌撒曲, 6首經文歌;為教會創作了 5年內每週禮儀所用的康塔塔(一種大型聲樂套曲)200首;又創作了大量的管風琴曲,其中有 144首聖詠調。在這些作品中被視為巴赫代表作的是《 B小調彌撒曲》。這首彌撒曲被認為是同類音樂中最深刻、最壯觀、最傑出的範例之一。它包括傳統的《天主矜憐頌》、《榮福經》、《信經》、《至聖經》、《羔羊經》 5個部分,共24首分曲。滲透著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

資料整理: 陽光樂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