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在西洋音樂中的地位,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雖然有人更愛莫札特、巴哈或其他人,但無論從演出的次數,或音樂的影響力而言,貝多芬都是無人可比。他的作品眾多,很多都成了經典(如32首鋼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然而,經典中的經典,也最受大眾喜愛的,必推他的九大交響曲。

 

220px-Beethoven.jpg  

九首交響曲:

交響曲第一號 ( Symphony No.1 in C,Op.21 )

交響曲第二號 ( Symphony No.2 in D,Op.36 )

交響曲第三號 - 英雄 ( Symphony No.3 in E flat,Op.55 )

交響曲第四號 ( Symphony No.4 in B flat,Op.60 )

交響曲第五號 - 命運 ( Symphony No.5 in c min,Op.67 )

交響曲第六號 - 田園 ( Symphony No.6 in F,Op.68 )

交響曲第七號 ( Symphony No.7 in A,Op.92 )

交響曲第八號 ( Symphony No.8 in F,Op.93 )

交響曲第九號 - 合唱 ( Symphony No.9 in d min,Op.125 )

其中,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稱世界各國音樂會上最常被演奏、也最受歡迎的作品

如果在世界各國交響樂團的臉書或是部落格發起活動,票選最被常演奏或是演出次數最多的交響曲,「貝五」一定名列前三,以令人印象深刻的三短一長「敲門聲」為動機的「命運交響曲」,就是這四個音使這首交響曲成為古典樂壇永遠的暢銷曲,不僅被演奏的次數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它的聲望與受歡迎的程度相信也是首屈一指,足堪為永恆的交響曲。關於這個親切而感人的四音樂念,根據貝多芬的密友辛德拉指出,貝多芬曾經向他說明此動機:「命運來敲門的聲音就是這樣的」,因此這首交響曲被後世人題名為《命運》。對於這樣的敲門聲其實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來自貝多芬童年時對嗜酒又兇殘老爸的記憶,更有人說這就是無情又苛刻的出版商上門催稿的撞門聲,但是這都只是說明標題而已,並非此首交響曲之真髓。如同眼盲帶給畫家的衝擊,再也沒有比耳聾這種疾病發生在音樂家的造化更加殘酷了,但是貝多芬不但承受了這殘酷的事實而不低頭,他與命運抗爭,以無比的力量扭直命運的曲線,表現了大智大仁大勇的精神。聽眾也應具備此種不畏困難的觀念來傾聽此首音樂才能被音樂真正地感動,也才能接受此首音樂的真正內涵。

  《命運》交響曲於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時,與他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同發表,在那場長達四個小時的發表音樂會上,貝多芬利用這兩首曠世鉅著向世人宣告他已走出因為失聰而打算自殺的陰霾。第五號交響曲是在創作交響曲第三號《英雄》期間,便已有了大概的構想,花了近五年的時間才完成全曲。此首交響曲的特徵是從凝縮於四個音的動機逐漸發展開來,在有如精巧圖案的有機性組合之中,貝多芬至高無上的理念同時構築於純粹的器樂曲內。此種表現崇高之作曲技巧,在第四樂章承接於第三樂章,進而製造出勝利的感動時達到最高潮,並發揮得淋漓盡致,獲得空前未有的成功。 

第九號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18至182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屬於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

該作品篇幅宏大,長達一個小時之上,前無古人。貝多芬也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歡樂頌》(An die Freude)中部分詩句改編。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

時至今日,《第九交響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該曲第四樂章部分音樂,經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整理,以《歡樂頌》(Ode to Joy)之名成為歐洲聯盟的官方盟歌以後。另一項證明是2003年,該交響樂的手稿,在倫敦的蘇富比拍賣行,以3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正如蘇富比的手稿部負責人,史提芬·路博士(Dr. Stephen Roe)指出:「這是人類的一大創舉,足以和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與《李爾王》平起平坐。」另外,2001年9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柏林國立圖書館收藏的《第九交響曲》手稿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cass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